实验室砝码磁性检测的方法
实验室进行砝码磁性检测需严格遵循标准方法,具体流程及注意事项如下: 1. 检测方法选择 磁化率计法(高精度适用) 适用于E1、E2级高精度砝码,通过磁场梯度测量磁化率(χ)和磁极化强度(J),需结合重力加速度校准,质量≥2kg的砝码需多点测量以提高准确性1。 吸引法(快速筛查) 用于F1、M1级砝码,通过量化磁铁与砝码的吸引力间接评估磁化率,但对环境磁场稳定性要求较高。 磁通法(实验室高灵敏度) 采用磁通门传感器检测磁场变化,可测量磁极化强度≤8μT的砝码,需配合屏蔽环境。 小磁针定性法(初步判断) 通过磁针偏转定性判断磁性存在,仅适合快速筛查,无法量化磁化率。 2. 关键操作步骤 环境控制 恒温恒湿(建议21℃±1℃,湿度≤65%),消除振动和静电干扰。 设备准备 高精度电子天平(最小分度值需匹配砝码等级,如E1级砝码需0.001mg级天平)。 检测前需清洁砝码(使用麂皮或石油醚-乙醇混合液)。 测量流程 检定:必须检测磁化率,合格后方可进行其他项目检定。 重复性要求:采用ABA循环测量法,由2名检定员独立操作,结果差值需小于允许误差的1/4。 3. 数据判定与处理 允许限值 磁性参数需符合ISO/TS 15312:2005或JJG 99-2022标准,如E1级砝码磁化率应≤0.05。 异常处理 若磁性超标,需退磁处理(如交流消磁法)并重新检测。 4. 记录与溯源 校准证书需注明磁化率检测结果、测量不确定度及有效期(如E2级砝码校准周期为1年)。 保存原始数据及环境参数,确保可追溯性 通过以上方法,可确保砝码磁性检测的准确性和合规性。具体方法选择需根据砝码等级和实验室条件灵活调整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