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1等级铸铁砝码的生产过程介绍
铸铁砝码的制造过程可分为以下核心步骤: 一、材料选择与预处理 材质选型 灰铸铁(HT系列):成本低、耐磨性好,适用于常规砝码。 球墨铸铁(QT系列):通过球化处理提升强度,用于高精度或大规格砝码。 材料需满足抗腐蚀性、硬度和抗冲击要求,例如外包钢材质性能不低于Q235。 熔炼准备 灰铸铁需熔炼为铁水,球墨铸铁需进行球化处理以优化性能。 对厚大件采用无冒口铸造或小冒口补缩工艺,减少缩孔缺陷。 二、模具制作与成型 模具设计 根据砝码形状(圆柱形、锁型等)制作精密模具,小规格砝码可直接数控加工成型。 大规格砝码需组合模具,采用造型、下芯合箱等复杂工艺。 浇注成型 铁水通过阶梯式浇注系统充型,两端引入确保平稳填充。 压边冒口宽度控制在15-20mm,利用石墨化膨胀实现自补缩。 三、表面处理与后加工 初步清理 开箱后通过喷丸清理表面残留物,打磨至粗糙度Ra1.6,修圆边角消除砂眼和锐边。 防腐蚀处理 喷漆或镀层增强抗腐蚀性,喷漆阶段需选择防腐性能强的油漆以减少龟裂、脱层。 不锈钢材质需进行亚光处理,表面刻印等级和重量标识。 四、质量验证与调整 称重校准 通过调整腔(体积≤总体积1/10)增减内部材料,确保质量达标。 调整腔盖采用防水密封设计(如螺纹塞或提钮),防止积灰和氧化。 结构优化 采用叠放防滑结构,底部预留叉车槽,侧部设装卸沟槽,增强实用性。 包钢工艺中,内部铸铁材质≥HT100,外包钢厚度≥14mm。 五、工艺改进方向 取消冷铁固定工艺,减少气孔和顶子痕迹。 采用刚度更高的铸型,抑制石墨化膨胀引起的型腔变形。 注:铸铁砝码的生产需平衡成本与性能,常规场景以灰铸铁为主,高精度需求则倾向球墨铸铁或不锈钢材质。
|